理论探索

学校首页 > 新闻中心 > 理论探索 > 正文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以新质生产力引领构建职业教育新格局

发布时间:2024-05-24阅读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根据科技发展新趋势,优化高等学校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培养急需人才。面对“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的历史性任务,作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阵地,职业教育应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遵循其逻辑、对标其要求,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入手,精准布局、创新驱动、有力施策,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持、贡献职教力量。
把握新质生产力内涵,科学锚定职业教育发展方向。新质生产力是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内在地决定了与经济社会具有高度同构性的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一是瞄准高质量发展。职业教育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旨归和使命,主动适应新经济、新技术、新产业、新职业、新模式等,围绕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在体系建设、专业建设、课程教学、教师队伍、标准建设、校企合作、职业培训等方面,对标“新质”和“高质”的要求,切实服务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二是推进数智化创新。将数字化智能化作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系统整合新一代科技创新要素资源并与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度融合,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时空约束,打通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重塑职业教育的供需关系,推动人才培养体系变革,提升办学治校育人的“数智效力”,不断输送新型劳动者,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三是促进结构性优化。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升产业竞争力为导向,合理优化职业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布局结构、层次结构等,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和人力资源供给结构,建设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职业教育体系,加快形成适应新质生产力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储备。
遵循新质生产力逻辑,着力优化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新质生产力作为新质的、高阶的、具有革命性的生产力质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互动规律以及经济社会变迁逻辑,要求现代职业教育在特定时空维度和结构向度下,积极适应及应对变革,进一步优化类型特色。一是增强社会适应性。以类型定位作为谋划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深刻把握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阶段特点,紧密跟踪新质生产力引致的产业结构、职业结构和经济形态变革,践行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的辩证统一,以培养新型劳动者为己任,使其成为推动生产力持续发展和社会繁荣进步的重要力量。二是提升跨界融合性。面对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生产力范式,职业教育要担负更高阶的历史使命,通过资源整合、协同配合、一体谋划、系统集成、联动发展,有效统筹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切实推动职普融通、产教融合及科教融汇,逐渐形成跨主体、跨行业、跨区域、跨层级的职业教育新形态,释放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三是强化特色多元性。职业教育办学主体要守正创新,敢于摆脱传统路径,面向经济主战场、国家战略部署、区域发展需要等,自觉转向特色办学、多元办学,重新架构、谋划办学模式、培养方式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中抢占先机,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实现能级跃迁。

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系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新质生产力体现了社会发展的时代特质及其在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具有独特的技术特质和价值创造能力,要求职业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地在理念、内容、方式、治理等方面进行系统性变革,为生产力发展提供创新迭代的积极变量,释放发展新动能。一是优化人才成长路径。不断适应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技能要求渐次高移的态势,清晰刻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目标定位,整合技术资源和智力资源,连接产业链、适配岗位群,拓展专业外延、优化专业内涵,引领人才全面发展,推动核心职业技能提升进阶,拓宽行业领域内技术技能人才的成长通道,培养符合新质生产力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赋能产业提质升级。二是强化科教融汇联动。推动教育链与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等有机融合、动态融通,将科技创新要素汇入师资队伍建设全过程,强化科技与技能的融合交叉,以科技赋能学科专业优化升级,营造科教相长的良好生态,为职业教育发展注入新动能的同时,也赋能支柱产业迭代升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三是做实产教融合一体。适应产业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发展趋势,面向科技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创新创业等重大需求,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校企深度合作的办学模式,与地方政府、产业园区、行业企业等共建产教联动平台,丰富产教融合表现形态,提升职业教育与行业、产业的动态适配性和黏合度,合力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和高质量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效能。

来源:重庆日报